近些年互联网金融无往不利,几乎抢占传统金融的所有领地,但唯有在票据网投行业却碰得一鼻子灰。众所周知,票据网投市场潜力巨大,据历史数据统计,2015年票据累计承兑量已占到全国GDP总量的34.72%,而即便是受票据市场风险事件影响,票据累计承兑量也占到了24.33%,年均增长2%。巨大的市场空间留给了票据贴现爆发式发展可能性,然而事实并没有想象的美好。
国内懂票据的人不多,造成了网投者不清楚票据网投是什么、企业不知道票据可以贴现的窘境。票据可以理解为是银行或开票企业给供应商开具的“支票”,到期后开票企业无条件偿还金额,如果供应商急需用钱还能到银行或者票据出借平台将票据贴现。当然,提前套现票据是需要一定费用的,比如100万的票据可能最终只能拿到95万的资金。
不过,现实中流通的仅有大企业的票据,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承兑或者贴现,导致开票积极性大打折扣。这是由于中小企业的票据额度、期限、承兑银行等相对零碎,提高了银行办理贴现业务的难度。这对于互联网票据网投平台来说便是商机,就上述100万的票据进行贴现需要5万费用,而且银行未必会接收票据,互联网票据网投行业就接手这些脏活累活,和网投者一起分享这5万的利息。
互联网为票据贴现带来了更多形式,除了将票据转卖给银行之外,大多数互联网票据平台采用的是“信息撮合”模式,直接将借贷企业和网投者拉到一块。某种意义上来说,互联网票据此类出借平台解决了“中小企业借贷难”的问题,但前景真的可观吗?
从现在来看,互联网票据网投整个行业面临洗牌和转型潮。先是互联网巨头撤离,然后很多互联网票据平台也开始倒闭和转型。2015年年底,票据贴现利率持续走低,据当时统计整个互联网票据交易规模不足200亿元。对比百万亿级别的票据市场,这样的数据显然登不上台面,为何互联网金融在票据出借行业碰得一鼻子灰?
首先,第一道墙就是票据市场动荡不安。前几年央行大放水,资产网投大热促使票据市场流动性增强,而这两年货币政策从紧,票据的流动减慢。在去杠杆的金融大环境之下,票据市场贴现利率一路走低,就连传统票据贴现行业的油水都在持续萎缩。
其次,第二道墙就是网上出借平台的不规划操作。有些网投平台为了凸显自身优势,采取补贴打价格战的策略,收益与成本不平衡势必出事。更严重的是,网投平台运营者甚至采取造假的方式,捏造虚假票据和企业信息,扰乱市场秩序。
再者,第三道墙就是票据行业链条过长。国内票据有三级市场,一级市场做签发和承兑;二级市场实现背书转让、直贴、转贴等交易;三级市场可经由央行申请再贴现。各个市场都存在既得利益者,其中利益关系复杂,甚至部分业务游走在灰色地带,无法撼动,互联网票据平台只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。
票据贴现市场潜力巨大,但机遇与挑战并存,这个百万亿市场亟需开发借助互联网腾飞。而互联网票据网投平台除了业务转型和模式探索之外,也可以从技术上寻求新的出口。在国外票据贴现行业开始践行“区块链+票据”,国内平台才刚刚开始探索还需深植行业,才能够找到票据互联网化最优方案。
粤审备案:粤ICP备11065084号
版权所有©深圳市微镇信用支付科技有限公司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,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借贷有风险,出借需谨慎